丧葬习俗是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各个民族的丧葬方式、文化等,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,民间俗称“办白事”。以下是对丧葬习俗的详细介绍:
一、主要仪式
- 停尸仪式:死者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,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,这叫做“停丧”。停尸期间最忌猫,家中养猫者在此期间也需妥善管理,不可使之靠近死尸,以防“炸尸”。
- 报丧仪式: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,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。
- 招魂、送魂仪式: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,需要家人替其“招魂”,使其能够循着声音归来。
- “做七”仪式:人们认为,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,所以要举行“做七”,每逢七天一祭,“七七”四十九天才结束。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。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,每七天为一“七”,“七七”之内,孝子不理发,不修面,称为“囚七”。每“七”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,尤以“三七”、“五七”、“七七”最重要。
- 吊唁仪式: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,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。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,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“某某敬挽,哀悼”字样的纸条,或携带礼品、礼金,如匾额、挽联、挽幛、香烛、纸钱等。其中,礼金用黄色、蓝色签封好,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“折祭×元”或“奠敬×元”的字样。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,孝子要陪同。比较亲近的亲友,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,直至有人劝慰。
- 入殓仪式:入殓有“大殓”和“小殓”之分。“小殓”是指为死者穿衣服,“大殓”是指收尸入棺,汉族民间俗称为“归大屋”。
- 丧服仪式:在丧礼中,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。这本来是出自周礼,是儒家的礼制,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“免罪”。
- 出丧择日仪式:按照迷信的说法,人在刚日死,应选在柔日下葬;柔日死,应选在刚日下葬,刚日、柔日要配合好才行。此外,下葬择日还需考虑坟山的坐向以及死者的出生年月(主要是出生年,月只作为参考,俗称“仙命”)。
- 哭丧仪式: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,贯穿在丧仪的始终,大的场面多达数次。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,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。
- 下葬仪式: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,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。下葬时,送葬队伍要随行。常见的出殡顺序为:草龙、铭旗、孝灯、吉灯、放生笼、铭旌、香亭、像亭、魂轿、纸桥、乐队、灵柩、遗族、僧道、金童玉女、送葬亲友。当然,各地风俗不同,出殡的队列、形式也有差别。
二、其他习俗
- 圆坟: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,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,进行上梁、摆供品、上香、踩院子、烧纸等程式。
- 烧七:人死之日起,每七天烧一次纸,烧七次,过七殿,共七七,四十九天,此为烧七(也叫做七或犯七)。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,即一七(被三天原坟所代替)、三七、五七、七七(只烧单数,烧大七)。
- 犯七: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,若逢七之日与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,就叫犯七,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,就是犯了三七。遇此情况,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,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。
- 守铺: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,要昼夜轮流守护在逝者铺侧,以示服孝,叫做“守铺”。
- 守灵:死者入棺之后,家人守护、睡卧在棺旁,叫“守灵”,也叫“困棺材”。
- 搁棺: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,因此可能要停柩在家,称为“搁棺”或“停棺”。“搁棺”的风俗在古代常见,一般要搁七天,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、几个月,现今则不常见,即使搁棺,时间也不长。
- 居丧: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。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,穿草鞋(现已不常见);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,脱下彩色衣服。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,穿孝服,戴孝帽。孝子在居丧期间(一般为一月或百日)不能理发、不能同房、不能会晤亲友、不能参加宴会、不能进寺庙等,尤其是在安葬之前,这些习俗必须严守,否则不吉。
- 接三:民俗认为,人死了三天,其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,或者被神、佛或神、佛的使者迎接去了。这时要为死者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,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,到天上。这个仪式叫“迎三”,也叫“送三”。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。
- 辞灵:出殡之前,先要辞灵。先装“馅食罐”,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,出殡时,由大媳妇抱着,最后埋在棺材前头。然后是“扫材”,即把棺材头抬起,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,然后用新笤帚、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,倒在炕席底下,取“捎财起官”的意思。
- 扬纸钱: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,要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,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。在起杠后,遇有路祭,经过十字路口、河沿、桥梁祠庙、城门,以及下葬时,都要扬撒纸钱。
- 路祭: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,祭奠亡灵。遇有路祭,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,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。
三、丧葬方式
- 土葬:是我国产生最早、流传时间最长、使用范围最广、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。土葬的基本原则是“入土为安”。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三:一是由人类生存意识引起的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产生土葬;二是人性的发展、人伦情感关系进化产生土葬;三是灵魂信仰与农业社会“以土为本”的观念。
- 火葬: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丧葬方式之一。
- 悬棺葬:是一种将棺材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丧葬方式,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。
- 树葬:是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,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,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的新的骨灰处理方式。树葬没有墓穴,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(盒),只占很少的土地。
总的来说,丧葬习俗因地域、民族、宗教等因素而有所差异,但都体现了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。